爬模施工技術在70年代初始, 聯邦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開始使用研究使用。我國于1978年開始研究使用,1979年已在一些高層建筑的剪刀墻外墻和電梯井筒中筒框剪結構廣泛使用。1994 年中建八局一公司在引進高層爬模施工技術后,吸取了大模板和滑模的優點,進一步完善了爬模施工技術,形成了自身的外墻爬模內墻大模板成套施工技術。在高層框剪結構施工中,以爬模工藝為主,飛模工藝配合,更顯示工藝配套體系的施工技術優勢。
爬模的工作原理:使用固定于結構上的爬架和懸掛在爬架上的動力設備,使模板上升、下降、就位固定;使用固定于結構上的大模板和懸掛(固定)在大模板上的動力設備使爬架上升、就位固定。如此往復循環,逐層升高,完成結構施工。
爬升模板的組成:爬升模板由模板、爬架和提升設備三個部分組成。通過依附在墻體上的大模板和爬架交替受力,形成模板提升靠爬架、爬架提升靠模板的獨立自升體系。爬架采用單片桁架式爬架,相互間用鋼管扣件連接,爬架與墻體采用自鎖式聯接件固定。
1、模板: 根據建筑物特點劃分施工流水段,設計定型大模板,并做好各拐角節點處理,組成整體墻模板,用塔吊進行安裝和拆除工作。每個樓層施工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是由爬架通過設備支承模板的。設備爬升用環鏈手葫蘆,模板是懸掛在支承鋼梁下,擴模后啟動爬升設備,帶動模板向上爬升,精確地調整到規定標高,模板內側涂隔離劑,然后綁扎鋼筋,安裝內模,澆筑混凝土到樓板底。爬升模板即利用爬架和模板相互交替作支承,由爬升設備分別帶動它們一個施工層一個施工層向上爬升,以完成鋼筋混凝土墻體的澆搗。
2、爬架:根據工程結構特點,進行爬架的技術設計,其內容包括爬架結構圖和爬架布置圖兩部分。爬架結構設計計算時考慮的主要荷載應有:爬架系統的自重、施工荷載、水平風載及提升模板時的傳遞荷載爬架用連接螺栓附著于下面一層已具有一定強度的鋼筋混凝土墻上,通過爬升設備支承模板并爬升模板。當爬模本身需要爬升時,反過來需以模板作為爬架的支承。
3、提升設備:可選用手拉葫蘆。每附著式液壓升降腳手架的動力系統也可采用便攜式液壓油缸和泵站,通過電控手柄操作,只需要1~2 人操作便可進行裝拆轉移,周轉輕便,利用率高。
爬模施工的勞動組織:
施工時應合理安排晝夜流水施工,爬模提升應在白天進行,在外墻爬模停止時這部分人可轉入支設內模等工作。大模板拆除吊裝可在夜間進行,模板支設應在白天進行。鋼筋綁扎和砼澆筑可分成兩班,晝夜施工。爬模專業組應由工作認真細致、責任心強的人員組成。視工作量大小組織專業爬模小分隊,與內模施工的勞動組織分開來,但仍然是一個班組,由班長統一指揮施工。專業爬模小組負責模板的爬升、校正、固定以及爬架的爬升和固定。專業組織適應爬模的施工特點,能熟練掌握專項操作技術要領。
爬模工藝是在滑模和大模板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工藝,爬模工藝的模板可以自動爬升,體現了滑模工藝的優點;選用整裝大模板,體現了大模板工藝的優點。操作簡便,施工安全可靠,由于可以逐層調整,垂直度易于得到控制。在高層結構施工中,更顯示工藝配套體系的施工技術優勢。
文章由:爬架 爬模
http://www.disabledmom.com整理提供